“諾蘇(彝族)的孩子啊,那是我最初的方向!”9月13日至14日,四川省新聯會新媒體和網絡人士分會會長、綿陽市新媒體聯誼會會長徐汝金一行前往四川涼山州昭覺縣哈甘鄉中心小學開啟“大愛無疆、與愛同行”公益募捐活動。活動共募集到玩具、學習用品、體育器材、書籍、牛奶等合計價值人民幣11.6萬元的捐贈物資。
9月14日上午,在哈甘鄉中心小學舉辦了捐贈儀式。全部物資送到每一位孩子手中,孩子們唱起質樸地彝族歌曲、跳起了優美的彝族舞蹈以示感謝。捐贈儀式上,徐汝金會長為活動致辭。他首先感謝為這次活動支持的各級單位和愛心人士。他說,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未來和希望。關心下一代健康成長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的孩子,我們有共同的責任。雖然在公益的路上已走過了十幾年,遇到過很多艱辛和困難,但還是不忘初心,繼續前行。他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能吸引更多的力量為這里的貧困孩子送來更多的溫暖和關愛。
涪城區副區長、昭覺縣副縣長、涪城區援前線副指揮長林勇,涪城區選派哈甘鄉黨委副書記王立維,四川省新聯會新媒體和網絡人士分會秘書長茍程、綿陽市科創孵化器工會聯合會主席易佳、西昌潮生活總經理蔣富森、涼山州醉美鄉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應陸、西昌市韻達寄遞服務有限公司肖文君以及部分援彝干部參加了捐贈儀式。
捐贈儀式結束后,徐汝金會長一行在援彝干部的帶領下,又前往了昭覺縣解放鄉火普村和“懸崖村”旁邊的瓦屋村了解當地村民情況。在火普村,放眼望去,這里白墻灰瓦的房屋、伴著些許泥土的瀝青路,幾個村民正在地里勞作,山坡上羊兒正在吃著青草,到處都可見紅色醒悟的扶貧標語。聽援彝干部王立維副書記介紹說,這里曾是彝族聚居深度貧困村,在中央扶貧攻堅戰略的不斷推進,精準扶貧政策的曙光也照進了這里。在習大大和黨委政府的關心下,在援彝干部和當地黨員干部的帶領下,2016年11月,全村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搬離了以前地質災害頻發的老村子,在這塊土地上,為他們重新建設了新家。從先教會當地村民從個人清潔衛生習慣開始,一步步改變他們舊有不良的生活習慣,并發展了草莓產業、羊肚菌產業,成立了雄鷹基金超市,制定《道德銀行積分管理辦法》,村民通過自已努力,表現優秀者可得到相應積分,用積分可換取超市里所需的物品。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脫貧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正在慢慢實現全村脫貧退出。
隨后,徐汝金會長一行前往瓦屋村了解當地村民生活情況。該村在著名的“懸崖村”旁邊。村委會挨著大山腳下,山頭上是村民的家。哈甘鄉黨委書記阿牛阿縣給我們紹說,瓦屋村的村民基本都住在山上面,全村共有118口人,有85人在政府的幫助下搬離了大山,有1人前不久病故,還有32人在大山深處過著世外桃源的生活。那里的野獸成群結隊,野豬和野猴把他們地里僅有的玉米和土豆全部糟蹋了,連自給自足的生活都成問題。
負責這個村扶貧的援彝干部住在村委會。村委會共有三間房,中間屋子稍大,大家都在這一個大屋里辦公、吃飯、睡覺。其中有一個身高1米94,1987年出生的小伙,在和他交流中,得知他來自綿陽涪城區,主動申請到這里參與扶貧工作。他說,在這里最大的困難一是遇到停電時,沒有電,沒法做飯,手機也沒有信號。有時一天只能吃上一頓飯,基本都是靠方便面充饑;二是沒法洗澡,因為沒有熱水,他都是用冰冷的山泉水咬牙挺著往身上沖的;三是在走訪大山里的村民時,他需要順著山上懸崖邊的路從早爬到晚才能看到人家,路上只能帶幾塊小餅干充饑。
綿陽市互聯網協會、綿陽市江蘇商會等社會團體,聚眾涪商奔馳商家聯盟、綿陽市科創孵化器工會聯合會、58同城、韻達快遞等社會組織和企業以及西蜀網、掌上綿陽、富樂山下、樂居綿陽、西昌潮生活等新媒體平臺和廣大愛心人士給予了本次活動大力支持。
綿陽市新媒體聯誼會
電話:0816-2323023
網址:www.khanesanaye.com
郵編:621000
地址:四川省綿陽市科創園區創新中心二期2號樓